中国科学院苏州纳米技术与纳米仿生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苏州纳米技术与纳米仿生研究所(简称中科院苏州纳米所)成立于2006年,由中国科学院与江苏省人民政府、苏州市人民政府和苏州工业园区共同出资创建,位于苏州工业园区独墅湖科教创新区内。

中国科学院苏州纳米技术与纳米仿生研究所根据中国科学院调整科技布局的规划,面向国际科技前沿、国家战略需求与未来产业发展,开展相关领域基础性、战略性、前瞻性研究。建设公共技术平台,为中国现代制造业与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不断提供新的知识与技术,发挥国家研究机构的骨干与引领作用。

根据2019年2月研究所官网显示,中国科学院苏州纳米技术与纳米仿生研究所园区占地面积约66000平方米,一期项目建筑面积48900平方米,分科研办公主楼、净化实验楼和教育综合楼三个功能区  ;有研究员71人,项目研究员18人,副研究员39人,客座研究员2人;拥有博士生导师67人,硕士生导师46人。

 

优势研发领域

根据2019年2月研究所官网显示,中国科学院苏州纳米技术与纳米仿生研究所有研究员71人,项目研究员18人,副研究员39人,客座研究员2人。 截至2018年底,中国科学院苏州纳米技术与纳米仿生研究所投资建设了三大公共平台,纳米加工平台拥有完备的微纳加工实验线,加工精度从微米到数十纳米,实现了6英寸-4英寸-2英寸-小片兼容;测试分析平台具备全面的纳米尺度下的单分子和纳米结构的测试设备,具有一系列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引领性的国际先进测试分析技术。纳米生化平台拥有微流体、单分子及高通量等先进技术装备,具备开展生物/化学制药、药物传递、体外诊断、生物微机电系统、生物材料、细胞和微生物工程、基因组学和蛋白组学等多方面工作的能力。 根据2019年2月研究所官网显示,中国科学院苏州纳米技术与纳米仿生研究所获国家专利714项,出版专著5篇,共发表论文2447篇;有20余项专利技术或专有技术实现产业化,先后孵化培育产业化公司10余家 。 根据2019年2月研究所官网显示,中国科学院苏州纳米技术与纳米仿生研究所纳米生物医学研究部共承担了以国家重大科学研究计划(973)子课题、中科院先导专项、863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面上项目等纵向项目70项;承担产学研与生物医学产业化等横向项目7项;承担国家国际科技合作专项1项。 2012年5月,“聚光多结高效太阳电池”项目入选2011年中国科学院重大成果年报。 截至2016年12月底,在站博士后51人(包括原工作站博士后),累计出站博士后140人。2008年以来,苏州纳米所共申请14批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累计有59位博士后获得资助,其中有12位获得一等资助,47位获得二等资助;共申报13批江苏省博士后科研资助和日常资助计划项目,累计有44位博士后获得资助;1人获得"率先行动"联合资助博士后项目;1人获得江苏省江苏省双创博士计划(工作站联合招收);累计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70余项;累计获得江苏省自然科学基金40余项。已出站博士后发表文章192余篇,申请专利229余项(其中已授权90项),主持科研项目168余项,参与科研项目112余项。 2017年6月,中国科学院苏州纳米技术与纳米仿生研究所入选科技部“创新人才培养示范基地”称号;同月,入选国家第二批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示范基地。 2017年8月,研究所博士后方彬、曹翼获得2017年度“博士后创新人才支持计划”(简称“博新计划”)资助,李端秀获得2017年度“支持‘率先行动’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会与中国科学院联合资助优秀博士后项目”(简称“率先行动项目”)资助。 2018年5月,研究所博士后曹艳伟获得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第十一批特别资助,赵岳五、田爱琴和张晔获得一等资助,沈杨彬、曹翼、刘建勋和吕伟明获得二等资助。 自2016年起,中国科大学籍的所内研究生享受与中国科大本部研究生同样的教育教学资源和奖助学金等待遇。同时,研究所建立了完善的科研奖助金制度,用以保证在学研究生完成学业。自2013年起,研究生为优秀新生设立了最高奖学金额度达数万元的“纳米新星”新生奖学金。 2017年12月,研究所博士研究生李朝威、硕士研究生谢柳获中科大2017年度“光华奖学金”。 2018年8月,研究所博士研究生潘争辉、陆超、高守建获2018年度“中国科学院院长优秀奖”。9月,研究所博士研究”生高守建获中科大2018年度“唐立新奖学金。 根据2019年2月研究所官网显示,中国科学院苏州纳米技术与纳米仿生研究所有文献资源检索平台,包含50个电子数据库、2650本电子期刊资源及10个电子图书数据库。

重要项目

根据2019年2月研究所官网显示,中国科学院苏州纳米技术与纳米仿生研究所共有研究单位18个,其中包含2个中科院重点实验室、1个省级重点实验室、8个下属研究部门及7个支撑平台。

相关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