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昌航空大学

南昌航空大学(Nanchang Hangkong University)位于江西省会南昌,是江西省人民政府与国家国防科技工业局共建的具有航空、国防特色的高等学校,是一所以工为主、工理文管经法教艺等学科协调发展的多科性大学。入选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国家级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中国政府奖学金来华留学生接收院校、国防科技工业全国军工文化教育基地,具有推荐优秀应届本科毕业生免试攻读硕士研究生资格。

南昌航空大学创建于1952年,是全国首批具有学士学位授予权单位。1985年开始培养硕士研究生,1990年获硕士学位授予权。学校原为航空航天部所属的6所高校之一,先后隶属于航空工业部、航空航天工业部、中国航空工业总公司,1999年开始实行中央与地方共建、以地方政府管理为主的管理体制。2008年被确定为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优秀高校。

截至2019年6月,学校有前湖校区、上海路校区、共青城校区3个校区,占地面积3500余亩。校舍建筑面积104万平米。设有17个专业学院,4个管理型学院,2个独立设置机构及1个独立学院。拥有1个博士后科研工作站,1个博士后创新实践基地,1个国家级工程实验室,1个国家级工程研究中心,29个省(部)级重点实验室(研究中心)和省级重点基地。有17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11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类别,65个本科专业。有教职工2000余人,其中专任教师近1500人。有全日制在校生2.3万余人,其中本科生2万余人,研究生2400余人。

 

优势研发领域

截至2017年12月,学校共有教职工2000余人,其中专任教师1285人;具有博士学位教师394人、硕士学位教师739人,约占专任教师总数的88%;博士生导师25人,硕士生导师578余人。 学校有双职双聘中国科学院院士和中国工程院院士4人;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1人,国家优秀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1人,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人选1人,全国优秀教师5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2人;享受政府特殊津贴33人;省(部)级学科带头人48人,省(部)级中青年骨干教师74人;“井冈学者特聘教授”2人,江西省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第一、第二层次人选36人,江西省“赣鄱英才555工程”人选23人,江西省教学名师17人,江西省青年科学家13人。 2006年至2010年,学校共获得各类科研经费近2亿元。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4项,获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66项、国家社科基金6项、全国教育科学规划项目3项、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重大招标项目1项、国防基础科研项目4项,参与国家科技重大专项2项,承担子项目7项、“973”计划子项1项、“863”计划子项1项,各类省部级项目630余项。省部级科研成果奖51项。 2009年至2013年5月,学校共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5项(参与),获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78项、国家社科基金15项、全国教育科学规划项目4项、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重大招标项目、教育部人文一般项目、教育科技项目和优秀人才项目等40余项,承担和参与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子项目、“973”、“863”计划子项等20余项,各类省部级项目600余项,省部级科研成果奖64项。罗胜联教授荣获2012年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创新奖,实现了江西省在该奖项上零的突破。在国内外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6100余篇,其中SCI、EI、ISTP检索1300余篇,CSSCI检索290余篇;获国家专利授权445件;出版论著、教材220余部。另外学生获得授权专利115项,发表论文622篇。 2013年全年新增科研项目393项,科研到账经费6464.5万元,其中国家基金项目54项;出版学术著作8部;专利授权122件,其中发明专利61件;发表学术论文574篇,其中SCI87篇,EI178篇,CSSCI18篇;获得省自然科学一等奖1项、科技进步三等奖1项,省高校科技成果奖一等奖4项、二等奖1项。省第十五次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一等奖2项、二等奖5项、三等奖11项 。 2017年底,南昌航空大学图书馆馆藏有中外纸质图书205万册,中外文期刊358种,中外文报纸70余种,电子期刊5万余种,中外文数字资源数据库60余个,并自建了硕士学位论文库、读者捐赠书库等。本馆的电子文献资源数据库有: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库、维普数据库、人大报刊复印资料 、Springer Link 数据库、EBSCO数据库等二十余个品种的中外文数据库信息资源。纸质藏书形成了以材料科学与技术、环境工程、电子工程、机械工程、化学工程、计算机科学等学科为主体及哲学、社会科学、管理科学、文法等专业学科的馆藏文献体系。

重要项目

截至2017年12月,学校拥有1个国家级工程实验室,21个省(部)级重点实验室(研究中心)和省级重点基地,其中2个江西省“2011协同创新”中心。

相关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