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势研发领域
截至2019年11月,学校本部共有教职工4362人(其中专任教师2524人,正副教授1461人),其中中国科学院院士1人,“双聘”院士4人,国家“973计划”首席科学家2人,国家“万人计划”领军人才7人,国家高层次人才特殊支持计划青年拔尖人才1人,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5人, 国家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计划创新项目入选者5人,国家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计划青年项目入选者4人,“优秀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2人,“长江学者”特聘教授5人,“长江学者”特聘讲座教授1人,中科院“百人计划”人选1人,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指导教师1人,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13人,国际食品科学院院士1人,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1人,教育部科学技术委员会学部委员2人,国家科技部领军人才3人,教育部“新(跨)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12人。学校近年来涌现了国际护理界最高荣誉奖“南丁格尔奖章”获得者邹德凤、全国优秀共产党员江风益、“江西省模范教师”王雨教授等为代表的一批爱岗敬业、立德树人的师德典型。
学校在硅衬底GaN基发光二极管、FKBP12.6介导的心肌细胞肌质网钙释放在正常心脏和心脏疾病中的作用及其机制研究、灵芝质量控制模式及黑灵芝多糖的结构表征与活性功能研究、认知记忆的去甲肾上腺素能调控研究、过敏性疾病尘螨变应原的基础研究及其诊断试剂盒的研制、稻米营养方便食品及其加工副产品深加工关键技术和产业化、益生菌发酵果蔬关键技术及其产业化应用、高速铁路数字化测量系统、南方离子型稀土矿资源高效利用和绿色分离等领域取得一批具有一定原创性、标志性、有特色的科研成果。
“十一五”期间,南昌大学科研经费总额达9.076亿元,承担国家和省部级科研项目1419项,专利授权217项,分别比“十五”期间增长343%、217%和578%,呈现快速增长态势。发表SCI收录论文1030篇,EI收录论文706篇,ISTP收录论文443篇,CSSCI收录论文1045篇。科技成果转让带动政府、社会总投资37.2亿元。在组建国家级重点实验室、承担国家级重大课题研究方面取得突破并呈现良好增长势头。
2012年,学校获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93项(重点项目1项),在全国高校排第59位,获批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30项(重点项目2项),在全国高校排第19位。获专利授权300多项,国际三大检索收录论文964篇。作为主持单位承担"863计划"2项。学校成立有光伏技术研究院、转化医学研究院、生命科学研究院、空间科学与技术研究院、高等研究院、军工研究院等82个科研单位。2015年,学校获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99项(位列全国申报单位第30名);国家社会科学基金21项(位列全国高校第36名),其中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1项,国家艺术基金项目(大型舞台剧和作品类)1项。
2019年,学校获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立项282项,立项经费达1.064亿元,立项数排名全国第27位,其中获批1项基金重点项目,另1项国家基金重大项目通过了评审。获批国家社科基金项目19项,其中重点项目2项、冷门“绝学”和国别史等研究专项项目1项。获国家网信办一类课题1项。
江风益教授团队“硅衬底高光效GaN基蓝色发光二极管”项目摘得2015年度唯一国家技术发明一等奖,这是自国家科学技术奖设立以来,首次由地方高校获得的一等奖,正助推江西打造“南昌光谷”。学校高水平科研论文取得突破,先后在Science、Nature子刊和Cell Stem Cell上发表。
南昌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依托南昌大学创办,2001年经省科技厅、省教育厅批准成立。已成为江西省重要的高新技术企业孵化基地、科技成果转化基地、创新创业人才培养基地、产学研结合示范基地和高新技术发展的辐射基地。学校先后与省内外地方政府、企事业单位和科研院所签订了一大批全面合作协议,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推进政产学研用紧密结合,涌现出国家大学科技园、晶能光电、中兴软件(南昌)公司、丰城低碳生态科技示范园、宜春锂电及新能源汽车研究院等一批产业基地。
重要项目
截至2019年11月,学校有1个国家重点实验室,1个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个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1个国家示范型国际科技合作基地,1个中国-加拿大食品科学与技术联合实验室(南昌), 1个教育部部省共建协同创新中心 ,1个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1个全国红色旅游创新发展研究基地,1个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队伍培训研修中心 ,2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3个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1个国家级大学科技园,9个江西省协同创新中心, 2个“5511”重大科技创新培育平台,68个省部级科技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