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兴国

  |  

食品科学与工程粮食油脂植物蛋白工程岩矿分析

研究方向/领域 :

脂质科学与技术

1)食品油加工基础理论和工程技术;2)食用油精准适度加工理论;3)油脂脱色机理与专用脱色材料;4)粮食/油脂增值产品开发。


服务企业、产业相关工作成效、研究成果与荣誉:

王兴国教授长期专注于食品油加工基础理论和工程技术创新研究,获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1项(排名第1)、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3项以及中国粮油学会科学技术特等奖等省部级奖励8项;主持和参与制修订国家/行业标准30余项;授权发明专利52件;出版专译著教材16部(册);发表论文423篇,其中SCI论文205篇;指导研究生135人,28人获博士学位。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国家“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光华工程科技奖获得者,省中青年首席科学家培养对象,获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省优秀教育工作者、全国优秀粮油科技工作者、省优秀科技工作者等称号。中国标准化专家委员会委员;全国粮油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委员;全国粮油标准化技术委员会油料及油脂分技术委员会副主任;食用植物油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理事长;中国粮油学会常务理事;中国粮油学会油脂分会常务副会长;中国粮油学会营养分会副会长;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理事;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食品营养与健康分会常务理事; 国家油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学术委员会委员;国家食用植物油检测重点实验室高级技术顾问;中国焙烤食品糖制品工业协会专家顾问委员会委员;乳业生物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客座教授;武汉轻工大学兼职教授;省花生油脂与蛋白企业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主任;省高校油脂生物炼制工程技术中心技术委员会主任;省油脂油料精深加工技术企业重点实验室主任。


主要技术研究成果项目:

1. 攻克大豆油精准适度加工系列关键技术,克服过度加工弊端。该技术在知名企业公司集团应用,实现年处理大豆2000 万吨,占全国大豆总加工能力1/4。该技术摒弃了传统过度加工模式,实现了以大豆油为代表的大宗食用油加工技术与产品的升级换代,成果获2016年中国粮油学会特等奖(排名1)。

2. 攻克花生制油核心技术,解决安全生产难题,形成我国特有浓香型食用油加工技术体系。**集团据此技术在6 个省建成8 家大型油厂,实现全国布局,成为全球最大花生油生产企业和第一品牌,浓香花生油年产量占全国花生油总产量1/3。该技术彻底解决了花生因易污染黄曲霉毒素而无法建设大型油厂的难题,实现了规模化和集约化加工,使浓香花生油成为我国花生油的主导品种,花生油成为三大国产食用油之一,并已扩展至浓香葵花籽油和菜籽油,形成了我国特有的浓香型食用油加工技术体系,也为我国制订优于欧盟的黄曲霉毒素限量标准提供了有力技术支撑,成果获2012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排名1)。

3. 发明食用油专用脱色材料,大幅提高食用油品质和安全性。该发明的核心技术获得多家企业应用,催生出食用油专用脱色材料产业,目前其在油脂脱色领域的市场占有率已超过传统脱色材料,产品大规模用于著名品牌食用油加工,显著提高油脂得率、品质和安全性。推广应用20 年,食用油减损30 多万吨,抗氧化剂用量减少2 千多吨,废水减少1.2 亿多吨,成果获2014 年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排名1)。

4. 突破油脂增值关键技术,推动学科发展,为食用油加工可持续发展提供重要支撑。王兴国教授对磷脂、食品专用油、婴幼儿奶粉用油等产品关键技术开展了大量研究。突破了高粘热敏性脂质加工技术,实现磷脂系列产品的国产化,成果获2010 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排名2);开发出高纯度米糠高碳醇新产品,成果获2005 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排名4);开发的零反式脂肪酸人造奶油加工技术解决了我国食品专用油脂存在的安全问题;开发的“全价人乳替代脂”新产品与母乳脂的相似度达到80%以上,在**投产并列入国家和省重大专项。以上工作促进了油脂高效增值,有力推动了食用油加工业的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