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气候承载力评估的城市气候地图编制方法

中试    |    整体方案    |    中国 咨询:0   |   浏览:108
技术编号:G19011616412404
合作方式:委托开发,合作开发,面议
所属领域:环境工程
应用行业:环保行业,其它

基于气候承载力评估的城市气候地图编制方法一、项目简介快速城镇化进程中城市气候问题日趋严重,重要原因在于建设过程对城市气候的忽略、城市气候研究与城市规划的脱钩。这对要落实由“求量”转向“求质”的精细化城市设计提出严峻挑战。在城市发展全面转型阶段,精细化城…

技术详述

快速城镇化进程中城市气候问题日趋严重,重要原因在于建设过程对城市气候的忽略、城市气候研究与城市规划的脱钩。这对要落实由“求量”转向“求质”的精细化城市设计提出严峻挑战。在城市发展全面转型阶段,精细化城市设计的实施很大程度上依赖相关科学研究的介入。

作为城市气候学与城市规划之间的最佳桥梁,城市气候地图(Urban climate map, UCMap)利用数字化技术通过二维图纸展示指定范围内各类城市气候问题的现状与发展预期、为城市土地利用方式提出建议,引导城市规划有效缓解雾霾、热岛等城市气候问题,是科学引导城市规划与发展决策的辅助工具。

城市气候地图的成果主要包括两个部分——“气候分析图”与“规划建议图”。其中,“气候分析图”在各种城市气候现象之间建立起联系,它将为使用者(气象学家或规划师)及其规划或管理要求的落实寻求依据与解决途径提供方便;规划建议图则用以提出和定位补偿措施或替代措施的建议。实践中,二者常被作为某地区气候信息图纸汇编(即《气候图集》)的核心内容,也可与土壤、动植物生境、地理、水文等其他各类环境信息一同录入该地区的《环境图集》。

城市气候地图通过对城市气候问题现状与发展的调查与分析,判断土地利用方式改变所致的城市气候影响,是应对城市气候问题、开展精细化城市规划与城市管理的有效预设环节。城市气候地图编制工作的关键任务在于明确亟需改造的区域及其改进方向。为此,各地结合自身的气候特征、基础数据与技术水平等客观条件探索适应性编制方法研究。

为了确保城市设计策略靶向性与资源合理配置,面对我国东南沿海城市复杂的气候条件与多样化的可利用资源,本研究将地块建设超出当地气候最大承受能力作为判断依据。鉴于城市地理条件与微气候环境的复杂性,气候环境恶劣并不能简单等同于城市建设的不合理,而超越气候承载力的开发建设才是问题根源。通过城市气候问题现状与土地利用强度及其利用方式的比较,明确气候资源对土地利用的支撑能力,将超出当地气候承载力的区域识别为“问题区”,并通过原因分析解释当地城市气候与城市建设的相互作用,通过特定的应对措施保障城市建设在气候系统变动范围内的可持续或良性发展,从而实现了由传统的优化城市气候现状向管控城市建设负面气候效应的思路进化。


技术优势

本研究已完成中试。实证证明,由该方法编制的城市气候地图能够实现城市气候研究对城市规划的量化引导,有助于城市规划与设计策略获取的精细化。经一系列分项问题的调查与分析,热岛、通风条件、污染源现状评估与气候承载力评估得以展开。成果明确了当地城市气候问题的分布特征。其中,气候分析图、规划设计建议图分别给出城市气候病的“诊断书”与“处方”。针对土地用途变更与构筑物三维尺寸变化的气候影响,土地被划分为九个部分,并分别指出城市设计策略与规划措施。其中,三个部分涉及开放空间,五个部分涉及建成区,一部分涉及污染物密集的道路。图纸网格精确度控制在100mx100m。此外,由该项目支撑的城市气候数据库已达到国内先进水平,成果已提交城市建设与管理部门。


适用对象

考虑到各地在城市气候问题特性、可利用资源方面的差异性以及可获取数据信息的差异性,城市气候地图的编制方法将在此基础上进行适度优化或更新,从而因地制宜地调整权衡因素。例如,山地城市中承担冷空气与新鲜空气传输任务的山谷、山脊鞍部敏感性高,不宜开发建设;林地资源匮乏区具备气候补偿与空气卫生更新潜力的植被覆盖区不应破坏;山谷城市中已被大规模开发的山坡不宜再度开发利用;准静止风城市中局地风流域应避免作为工业用地,等。

因此,本项目拟采用合作开发或委托开发的合作方式。